本报记者 王立尧
图片 | 网络
钱氏家族自五代时吴越国开创者钱镠为始,至今已绵延千载。说到钱镠,很容易便想到他写给发妻庄穆夫人信中的一句名言“陌上花开,可缓缓归矣”,不过数言,而姿致无限,虽复文人操笔,无以过之。而除此逸闻之外,钱镠在位期间,对两浙地区的经济稳定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,保境安民,修筑海塘,留下了钱王射潮的传说,由是“钱塘富庶盛于东南”。钱镠尤重修身治家,先后订立了治家“八训”“十训”以遗子孙,其中一条便是“凡中国之君,虽易异姓,宜善事之”。遵循钱镠的遗训,吴越国后世诸王始终贡奉中原王朝,末世钱弘俶顺应时势“纳土归宋”,使国家“不被干戈”,百姓免受战火,实现和平统一。
钱氏家族的兴起与江南地区的社会、经济、人文紧密联系。钱氏后人秉承祖训,昭续家风,绵延文脉,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,人才兴盛的传奇。近代更是人才井喷,除了已编成绕口令的“一诺奖、二外交家、三科学家、四国学大师、五全国政协副主席、十八两院院士”,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“父子档”,如钱基博、钱钟书父子,钱玄同、钱三强父子,钱穆、钱逊父子……代代辈出的人才,彰显着钱氏家风与《钱氏家训》丰富的生命力。
《钱氏家训》个人篇有言:“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,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。”用一位与会年轻钱氏族人的体会来说,“我路上遇到老人摔跤敢去扶,因为我的姓氏和教化给了我底气”。
这份底气何其难得!中华民族自古的传统之一便是重视家风传承。而在近现代百年来,中华民族经历了跌宕曲折的历史进程与巨大的社会转型冲击,多重影响交织下,我们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上坚定向前,也在过程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,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断裂,难以为继。精神关怀的缺失、制度层面的缺失造成了社会的戾气加重,原子化程度加剧,而年轻一代也容易陷入找不到来路、看不清归处的迷茫之中。
面对社会发展的诸多负面因素,我们需要理解当下的现状,更要认识当下社会所亟需的价值观,重新审视流淌在我们乡土血脉中的传统文化精髓,从中汲取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以获得继续坚定向前走下去的底气。《钱氏家训》便是在新时代推进家风、家训的双创工作,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例。
“不尽长江滚滚流”。随着近现代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江南文化又在历史的财赋之地、人文渊薮之上融入了劳动效率、科学技术、匠人精神等时代概念。强大的融汇能力赋予江南文化深厚刚健、温馨灵秀的独特气质与无与伦比的创造力。而新时代的钱氏家风、家训传承,也必然要跟随浩浩汤汤的文化潮流,向着更具活力、更符合时代特性的方向发展。
纵观历史,尽管江南的范围屡经变化,但核心区仍在环太湖和扬子江之间。近现代起,随着西风浸染,上海这座城市在江南文化基础上又熔铸出海派文化。作为母体的江南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。而钱氏家风作为江南文化的一脉,其传承研究重心之一也落脚上海。这或许是一种冥冥中的巧合,更或许是一种文化逻辑上的必然。
上海的城市精神中有着江南文化的血脉基因,江南文化始终是上海文化的核心资源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今天,如何在传统基础上,重新提炼江南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,使江南文化成为沟通古典与现代的桥梁,提升植根于本乡本土的文化自信,是重新发现江南的意义所在。而对“钱氏家训”、家风的回顾及其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创新的探讨与思考,或许能为这座桥梁添几块砖,加几片瓦。对已成为上海非遗文化的“钱氏家训”及家教传承的研习,正是一种承继中华传统文化的默默努力。
关照内心的挣扎——《中国新工人:文化与命运》
文化 | 西方第一美女海伦与中国杨玉环,东西相异却彼此为镜
做优质的思想产品
官网
http://www.shekebao.com.cn/